企业荣誉
您当前位置:亿达滑模 > 技术创新 > 浏览文章技术创新

隧道穿越坍方区施工技术

日期:2016-8-5 14:29:34 来源:转载 浏览数:
 
分享到:

    1· 工程简介
    某隧道通过范围属低高山区,自然山体高陡,冲沟发育,山体自然坡度较陡,一般坡度为40~60°。隧道全长754m,隧道最大埋深约92m,浅埋段埋深不足4m。采用钻爆法施工。
    隧道地质主要为凝灰岩,深灰色,碎屑结构,泥、钙质胶结,节理裂隙发育,岩体破碎成碎块状,岩质较硬,岩层中局部夹有石英脉,隧道全部由Ⅳ、Ⅴ级围岩构成。地质条件差,开挖后洞室自稳能力极差,极易发生塌方事故,施工风险较高。
    隧道出口端DK176+210~DK176+240 段岩层较破碎,主要以凝灰岩为主,掌子面围岩节理发育,隧道开挖至DK176+224 里程时, 由于围岩破碎, 发生塌方现象, 塌腔最高处达7m,宽度约9m,纵向长度约15m,塌腔体顶部呈平缓的稳定结构。
    2· 坍方处理
    2.1 塌方情况
    此次塌方面积较大,拱部较高,塌方体体积至少在200m3拱部极其不稳定, 局部掉土块, 此次塌方持续时间有10h 之多。基本稳定后,拱部形成塌腔,塌方区向洞口方向已经支护的钢拱架有四榀变形,故不敢轻易施工。已施工的Φ42 超前注浆小导管全部脱落,在隧道拱顶形成一个较大的空洞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此次塌方主要原因是:①上台阶开挖时围岩破碎,节理发育,形成塌腔。上台阶的操作空间较小,因此对于采用钢支撑支护塌方区的方案不能实施,第一安全不能保证,而且拱顶较高,人员无法进行施工;②内部搭设木排架等施工方案均也不能实行;③从地表进行开挖,隧道埋置较深,无法从地表施工。
    2.2 塌方处理方案
    2.2.1 回填塌腔及铺垫作业平台
    为了保证施工中人员及机械的安全,先利用挖掘机往滑坍体上尽可能多地回填洞渣, 并用人工配合填土或者堆砂袋封闭掌子面, 回填土及堆码的砂袋尽可能超出初期支护界限(目的是在泵送完成混凝土填充后,填充混凝土的内轮廓不能侵入隧道初期支护的轮廓内,防止施作初期支护时,再次对填充混凝土进行凿除处理),并预埋至少两根输送泵管,一根作为灌注混凝土,一根作为灌注混凝土高度的观察孔(基本了解塌腔内部填充混凝土的厚度)要求输送泵管超出现初期支护轮廓拱部1.5m。主要是确保内部填充的泵送混凝土厚度基本能够达到1.5m。确保上部掉块的冲击力不能将混凝土砸坏,导致后期初期支护的处理比较麻烦。(见图2 塌方体反压、封闭及预埋管道)除此之外还安装了接近塌方体顶端的预留Φ100 喷砂管道,便于最后进行剩余空腔的喷砂填充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填充塌腔的同时,在塌方段向洞口方向铺垫作业平台,作业平台采用洞外弃渣铺垫。铺垫高度根据现场施工需要确定。现场施工时,利用PC130 挖掘机及小松380 装载机配合,将洞外运至洞内的渣体向塌方口及塌腔下部进行堆放, 现确保堆放的渣体对塌腔上部的掉块有一定得封挡作用。保证掉块不能沿塌方体斜坡向下滚行。伤害施工人员及对机械设备造成威胁。另外堆放渣体填充塌腔下部区域,有利于下部超前施作小导管的下部支撑, 确保填充的混凝土对导管的压力不能导致小导管变形较大。确保开挖后初期支护的净空要求。
    回填渣体施工至距离已施作初期支护拱顶0.6~1m 时,开始采用人工堆码砂袋对整个塌腔口进行封堵, 封堵过程中,对内部空腔内塌方体及回填渣体没有超出初期支护界限的,用砂袋进行抛填,确保超出初期支护界限,避免泵送的混凝土侵入。
    2.2.2 施作初支加强环
    对出口DK176+224~IDK176+234 段进行加固,径向采用Φ42 小导管径向注浆, 小导管间距1.0m×1.0m。图3 径向注浆加固。
    2.2.3 施作初支加强环
    对出口DK176+224~IDK176+234 段进行加固(图4 初期支护加强环)。径向采用Φ42 小导管径向注浆, 小导管间距1.0m×1.0m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对已塌方地段进行喷射混凝土固结, 喷射混凝土15cm,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.5MPa 后,并利用塌方弃渣自然成拱的条件,在塌口处采用边距为5cm 的钢筋网进行封闭,钢筋网片铺设双层,网片铺设并加固完毕后,然后喷射C25 混凝土进行封闭,混凝土喷射厚度为30cm;在塌腔中间预埋一根180mm 钢管, 准备后期输送混凝土使用。当喷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,采用混凝土输送泵对空腔内部进行混凝土填充,使其形成一个自然套拱,所填充的混凝土强度为C15,平均厚度为2m,对内部没有填充的空间, 在开挖下一循环时采用轻型材料填充密实;当混凝土强度达到终凝后,施工人员方可对塌石进行清理, 清理过程应先墙后拱, 并预留核心土方法稳步进行。
    DK176+224~IDK176+204 段拱部设置超前小导管, 小导管间距30cm,长度3.5m,钢架采用工18 型钢钢架,间距2 榀/m。DK176+224~IDK176+204 段开挖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, 开挖过程中径向采用Φ42 小导管注水泥浆加固, 厚度不小于2m,小导管间距1.0m×1.0m。
    2.2.4 灌筑C20 混凝土
    使用混凝土输送泵通过之前预埋的输送泵管泵送混凝土至坍腔内,考虑到钢架的承重能力,分次泵送,严格控制泵送混凝土速度及每次泵送混凝土的方量。每次泵送混凝土70m3时,停止3h,待浆液从检查管溢出时,则停止施工。由于坍腔高度为7m,考虑施工及运营安全,二衬施作完成后再次喷砂填满坍腔。
    2.2.5 塌方区上台阶开挖及支护
    坍腔内混凝土凝固后,DK176+234~IDK176+204 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 衬砌结构按照Ⅴ级围岩加强衬砌进行施工。以每循环进尺0.5m,严格按照七步台阶法开挖及设计支护参数支护,每个台阶均加设临时横支撑。初支钢架与超前小导管之间达到密实, 若空间小时, 用喷射混凝土喷填密实。若空间过大,初支钢架与超前小导管用钢架支撑连接,确保超前小导管受力大部分转移到初支钢架上。为确保前端小导管的角度问题,填充的混凝土具体初期支护轮廓面较大,则进行超前导管支护,内部注双液浆,水泥:水:水玻璃体积比为1:1:1,注浆压力控制在0.5~1MPa 之间,确保对松散砂体的局部团结几积压,保证了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安全、稳定施工。
    2.2.6 喷砂回填剩余空腔
    完成二衬施工后,对剩余空腔进行喷砂填充,喷砂采用河南耿力生产的干喷机, 砂子规格采用粒径小于5mm 的河砂,直至不能喷射为止,共计喷砂48m3。塌方处理见图5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3 ·塌方处理注意事项
    (1)回填塌腔时,要确保塌腔大里程处的密封性,防止填充混凝土时,将前方未塌方段灌满混凝土,影响下步施工,同时要有专人负责对塌腔的观察,防止土层脱落,对施工机械及人员造成危害。
    (2)施工加强环时,要预留超前小导管穿越的足够空间。并确保加强环的基底牢固,与现有初期支护进行有效连接,确保整体受力良好。
    (3)填充混凝土时,要分次进行泵送,同时对初期支护段(DK176+234~IDK176+204) 进行密切观察, 如出现开裂等现象,立即停止施工,及时进行加强支护。
    (4)开挖过程中,严格控制台阶长度及开挖进尺,开挖采用台阶法施工,上台阶循环尺寸不大于一榀钢架,边墙开挖不大于2 榀钢架;加强控制爆破工作,以减少超欠挖,超挖部分采用同级混凝土回填;并及时施作横向水平支撑,严禁先拉中槽,再开两侧的施工方法。开挖后要及时进行初期支护,并确保是做的初期支护对钢轨或填充混凝土体有充分的支撑作用。
    (5)仰拱开挖前必须完成钢架锁脚锚管,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3m,仰拱开挖时,拱脚部位预留50cm 采用人工开挖,防止机械开挖时扰动钢架引起拱部下沉。
    (6)加强监控量测,并对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,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业主、设计及监理单位,以便及时处理,并应立即采用应急预警措施,以确保施工安全;监控量测资料应作为二次衬砌施工的依据,以确保二衬施工质量及强度要求。
    4· 坍方处理效果
    对于此处塌方段,经过自检,没有出现任何位移,在业主的几次地质雷达监测过程中,发现内部密实,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。
    经过此次塌方处理所总结的经验, 这种施工工艺适用于铁路隧道隧道砂层、黄土及软弱围岩的隧道塌方,并且塌方区域较大, 处理时不能保证施工人员安全以及塌方有变大的趋势的隧道施工。经过在该隧道的实际中证明,这种工法的实用性较强,用类似的工法,处理了其他几处小范围的坍塌,收到较好的效果。
    5· 结束语
    由于该隧道地质条件极差, 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大小不等的塌方,由于预防措施到位,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。在该隧道的几次隧道塌方中, 应用此方案进行处理, 施工进展顺利,效果很好,得到业主、监理单位以及兄弟单位的好评。

相关阅读

上一条:我国桥梁的发展方向

下一条:那比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设计优化及快速施工综述